1. 首页 > 手机软件 >

武志红心理咨询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测试

武志红:家是网络与现实的过渡世界,在家能做自己,孩子难有网瘾

无常(共13讲)

文/霓裳

武志红心理咨询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测试武志红心理咨询 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测试


关系中的善恶被讨论得很多,在这我特别想讲的是我们还得务必重视关系中的强弱这个维度。

一位妈妈在同儿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内心非常苦恼。

她儿子11岁,上小学五年级。

令妈妈头痛的是,孩子现在很叛逆。每次和他多说几句,他就会很烦,嫌唠叨。无论让他做什么都很抵触,甚至还对着干,你说东,他偏要做西。

家务事更是从不主动去做,父母也叫不动。妈妈说,只有强制性地要求他做,他才会去做。

最让妈妈头痛的是,儿子喜欢看电视和玩手机。每天早上起来件事就是开电视,不让他看电视,就玩手机。

用妈话就是:

后来,妈妈给手机设了密码,儿子为此大怒,与妈妈吵了起来,还动起了手。

妈妈说:是不是我平时太溺爱他了?我要怎么做,才会让他改变?

这是许多式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写照。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父母唠叨、觉得很烦?

唠叨,其实是一种侵入性的语言沟通带给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想听,内心产生抵触,父母却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再反复地讲,以逼迫孩子接受并按此执行,这就是唠叨。

父母在唠叨时的潜台词是: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知道你要怎么做”,所以“你要听我的,按我的话去做,否则我就会一直坚持说下去”。

这对孩子是一种否定与侵犯,所以孩子感觉很烦。

父母天生就有自己的需要,常常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小时候的翻版。 所以,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这可以让父母省事,另一方面这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内在需求。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等同于“小时候的自己”,他们的眼中看不见存在的那个真实的孩子。于是,当孩子表现与自己想像和期待不符时,父母内心就会因为冲突而痛苦。

想一想,一个人觉得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是不是会觉得很可怕、内心会很不安?

由此可见,孩子嫌父母唠叨,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本身的问题。

这时,父母需要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而不是执着于改变孩子,孩子接受自己的方式和意愿。

否则就会出现“每次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就会很抵触”的情况。因为孩子觉得这些不是自己的决定,而是父母的意愿。

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他们也有他们的自我意识与内心需求。父母这样做时,孩子的自我空间与意识就会被严重压抑,孩子的内心也会产生冲突和痛苦,就会产生本能的反抗。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保护孩子强大的生命力。

在孩子小时候,他们无限忠诚于父母,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一种爱、信任与依赖。

刚出生的婴儿把妈妈看成和自己是一体的,他们需要借助妈自我来发展出他们的自我功能。这种共生的需求让他们无法分清是自己和妈界限。越小的孩子,越会对父母言听计从。

随着他们心智和能力的发展,自我功能也渐渐强大,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有了“不听话“的表现。

这其实是他们的一大进步,说明孩子的世界在变大,他们开始在尝试做自己了。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于是就有了许多大人眼中的“叛逆“表现。这时期许多孩子一个强烈特征是“不听话”和“与父母对着干”。他们想成为的人,不想成为父母人生的品。

武志红说:

“如果孩子对父母忠诚,那就意味着,孩子的生命将被包在父母的空间之内,他们不可能去创造自己的空间了,长此以往,会被世界束缚。相反,存在叛逆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更可以勇敢地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空间与规则,世界因此也会不断改变。

此时他们是在积攒力量,为了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这个叛逆期结束后,孩子就成年了。进入了真实的人生 游戏 中。”

父母自己也需要突破自己,才会成长。而孩子不仅要突破自己,还需要突破父母带给自己的重重限制。

如果父母想收获一个充满生命和创造力的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空间,鼓励他们做自己,让孩子在他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要求自己听话,甚至对自己进行高压控制,就很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抗。

从小被父母意志压制越厉害的孩子,这时候的反叛就会越强烈。

上述那位妈强势做法,是在压抑孩子的生命力,所以才遭到孩子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同时, 长期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她的孩子对现实中“做什么”都没有热情,没有主动参与感,只能在网络世界里玩手机和看电视了。

关于孩子玩手机和看电视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玩手机和看电视的现象特别焦虑。只要孩子多看一会儿手机或电视,他们就会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与电视中,认为孩子从此没救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父母的焦虑和担心反而会让孩子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 焦虑会让家长把负面的东西放大的同时,还会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朝着标签方向发展。

比如,本来孩子只是放松一下,结果家长说他“沉迷于手机和电视”。既然这样,孩子就会在玩手机看电视时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再有内疚感了。

或者,有的孩子一拿起手机,家长就说:“你不要看手机,你不要沉迷于网络!”

很多时候,说“不”反而是一种强化。

你越是不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时,这个人的潜意识里就会越想做这件事。所以,当你越是表现出不想让玩手机时,孩子越会玩手机。

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正常的玩手机和看电视,因为孩子本身就活在一个幻想与现实同时存在的世界里。只要孩子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不是问题。

如果确实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家长要做的也不是强行制止,而是找出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心理根源,再对症下,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给孩子在家做自己的权利

孩子玩手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能做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志。

比如,很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否定和打击孩子,或处处限制孩子行为,不让做这不许做那,这样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价值感和掌控感。

而在虚拟和幻想的网络世界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孩子只好到网络世界中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具体怎么做呢?

武志红说,要让孩子在家里有机会享受到自己做主的权利。他讲述了他一位广州的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做法。

这位朋友有两个女儿,在他们家有一条这样的规则:

两个孩子每天可以各有半个小时完全属于她们支配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时,孩子是主人,可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她们可以自己和创造出一个设想,并提出希望爸爸妈妈和姐姐(妹妹)做什么,如何配合自己过好这半个小时的时间。

前提是,保证基本的尊重氛围,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和尊严。

孩子们觉得这个 游戏 好玩极了!

尽管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做自己,是一件多么爽的事。

于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到这个 游戏 的时候,两个女儿就会显得非常地开心和激动。无论她们当时手里正在拿着手机或正在做着什么,一到这个半小时的时间时,她们都会立刻丢掉手机和手上的事,投入到这个现实 游戏 中。

如果家庭这个过渡世界让孩子感觉到能够做自己,就能把孩子拉回到现实世界;如果这个过渡世界让孩子感觉到,我处处不自由,总是受支配和被控制,孩子就会回到网络世界中去做自己。

武志红: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与此同时,他也会主动,给自己和对方自由空间。

武志红老师在「得到」的心理学专栏里提出了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反复学习了几次,很有感触。

自我的稳定性 。武老师把人比做一个容器,稳定度越高的人容器就越结实;他还提到精神分析的观点说,父母是孩子的容器,老师是学生的容器,心理医生是来访者的容器。自己作为一个容器,是什么材质,有多结实,用后面这种对比的说法更容易理解一些。

你是对方的容器,就意味着你要接纳和包容对方的情绪、各种表现和反应。自我稳定性高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喜悦与幸福,也能够接受孩子的躁狂和吵闹;自我稳定性高的老师能够接受学生的认可和称赞,也能够听取学生们的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心理咨询师更不用说,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触带有各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如果自己的容器不够结实,估计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只有那些自我稳定度高,不会随着来访者的情绪起伏震动的咨询师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下去,甚至最终达到一种超脱。

自我的灵活度 。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灵活度可以从他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判断,比如男性的角色主要是父亲、丈夫、儿子,女性的角色主要是妈妈、妻子和女儿,一个自我灵活度高的人可以在不同角色间自如切换,而灵活度低的人则会出现切换困难,甚至只适应其中某一种角色,在其他角色中就会无法表现真实的自己。

自我的疆界 。疆界指的是一个如果现实父母有严重的缺点和问题,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还会害怕对方也有这样的问题,或把对方想象成拥有这样的缺点,以此来推测对方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回应模式。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或者说在多大的空间感觉可以做自己,而不是被敌意和不友好包围。相信我们都见过一到陌生场合、陌生环境就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的人,或许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通常,人们的自我疆界在家里比较宽泛,也就是我们在家里可以放松下来做自己;但也有人在家里会感觉到束缚重重,反而比在外面还有紧张。有人在熟人面前自我疆界较宽,可以活动的范围很大,而在陌生人面前疆界就变得很窄,行为极不自然。简单来说,我们在各种场合中是否舒服、是否放松,就能够衡量自我疆界的幅度。

自我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程度,就是看他是有汹涌滂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经常在高速客运站等车的时候,会听到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一开口说话,比别人用扩音器还嘹亮,真真是底气十足。想来这就是自我力量的一种体现,即使你离他很远,还是能够接收到他的能量。

如同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也会有一种直观的印象,他是活力无穷还是有气无力,他的气场是存在感超强还是超弱,这也是自我力量的体现。武老师认为,自我力量是很难改变的一个要素,像我这种自我力量较弱的人听到是要有点失望了。

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组织力指的是一个人能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相信在当今的高压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崩溃的感觉总会在某个时刻伴随我们,那么崩溃后需要多少时间和力气来复原,就可以看出自我组织力是强是弱了。

我的自我组织力一条重要的训练途径就是口译练习和实践,面对自己觉得无法坚持的状况,面对在大庭广众下出错的尴尬,甚至造成错误的后果,每一次成长都成了我自我组织力的一部分。此外,一些常见压力如高强度的工作、病痛等也都是磨练自我组织力的机会。

以上。愿借这五个维度不断了解和完善自我。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34天

武志红:怎样学好心理学

如何学好心理空间(共25讲)学

课程亮点:心理学课围绕“自我意识”的13个大核心主题——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我:怎么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关系:怎么拿到解密一切关系的钥匙?动力: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思维:最能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身体:怎么从身体表现观察到心灵的变化?情感所以,很多父母非要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才会消除内心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家长喜欢唠叨。: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课程目录:

自由(共18讲)

现实(共25讲)

创造(共24讲)

觉知(共31讲)

.....

武志红和罗胖把“心理学”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如果父母从小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渐渐就学会有,并与父母健康分离。

武志红和罗胖是流行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他们擅长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向广大人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服务。他们通过自己的节目和书籍等途径,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心理状况。武志红和罗胖的成功,离不开环境的变化。随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成为人们解决精神困扰的一种重要途径。他们细致入微的解释和建议,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他们也利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平台优势,通过视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传播给了更多人,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心理之一没有关系。。总之,武志红和罗胖的成功不仅归功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得益于时代的变化和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心理学,从而把“心理学”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如何评价武志红

链接:

提取码:u348

武志红 心理学课程。武志红,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心理学超过25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出版过多部对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

课程亮点:心理学课围绕“自我意识”的13个大核心主题——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我:怎么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关系:怎么拿到解密一切关系的钥匙?动力: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思维:最能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身体:怎么从身体表现观察到心灵的变化?情感: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课程目录:

自由(共18讲)

现实(共25讲)

创造(共24讲)

觉知(共31讲)

.....

书不错,尤其是关于心里分析方面的书可以读下 恋人也是的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如《心灵的七种兵器》心理沫沫茶 (共2册), 七个心理寓言 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把问题都归结于外界造成的影响。

尤其是强调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只会强化愤怒和不满,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说一些具有同理心的话暂时满足一下有困惑的人罢了,从而让有些人愿意付出高昂的。就像不会劝架的人一样,劝了之后彼此关系会越来越远!

能成名之人必有过人之处,但是名气不一定和能力成正比,一个好的心理作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临阿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长大,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小时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将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但长大了一些之后,她发现父亲其实非常平凡,他相貌普通,能力一般,并不很受人尊重,而且也缺乏一些精彩。这些发现让阿静感到失望,她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岳东正好符合这个原型,所以她次见到岳东就爱上了她。床心理咨询师……

内聚性自我--武志红

此后,岳东开始不停地换女朋友,十年间,他交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每一个女朋友都比阿静漂亮、能干,但每一段关系都维持不到四个月。

· 自我是在关系中形成,内聚性自我,最初也是在关系中形成,而且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 自我和关系都有强弱和善恶两个维度。强弱就是在关系中谁强谁弱;善恶就是在关系中是爱多还是恨多。

· 当你既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这种条件下最容易展开自己,而由此拥有一种完整的复杂人性。当基本善意匮乏时,我们会强烈地追求强大,但同时又会恐惧强大,因为担心被报复、被嫉妒。

善与恶

以上的这些总结,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点上:人是自恋的。当“我”感知到“你”是善意的,我才愿意低头,承认我可能不如你,而放下自恋,去依恋;相反,当“我”感知到“它”是恶意的,我就不愿意低头,如果“它”逼迫我必须顺从,那我就会关闭自己。

然而,什么时候是善意的“你”,什么时候是敌意的“它”,这取决于客体是如何对待“我”的。如果愿意滋养我、容纳我,我会感知到善意;如果是在利用我、剥削我,我就会感知为恶意。

所以,“我”是万物的尺度。

强与弱

例如,当咨询中的信任关系建立得不够牢固时,咨询师太厉害,太强势,对来访者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对此,我有两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个细节是有一位男性来访者对我说:“武老师,我必须告诉你,在和你咨询的同时,我还找了一位资历很浅的咨询师,她明显不如你,可我感觉到在她那里受益很大。”

我问他,这份受益是怎么发生的呢?他一开始不能说得特别清楚,但谈着谈着这一点就清晰了。他说:“有时候,你的洞察力让我害怕,而在新手咨询师这儿,我不用担心她会洞见到我的内心,这让我感觉到安全。”再深入探讨后我们发现,当咨询师不能洞察到他内心时,他有了一种骄傲感,觉得咨询师不如他,同时,他觉得自己能洞见到咨询师的内心。当然,这只是他的一种感觉,未必是事实。

另一个细节是一位女性来访者给我讲了她的盘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她在复杂的关系里非常难受,而我给她做了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她很是服气,这次咨询结束时,她说了一句话:“武老师,你怎么这么厉害呢!”

因为这次咨询时间就到了,所以我们没有探讨她这句话的含义,等下一次咨询开始后,我们就她这句话展开了探讨,她说,我头头是道的解读和分析,让她感觉到自卑,她想自己怎么就不能想到这些呢,并且她还想到了和父母、丈夫以及各种人相处时的类似感觉,都是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而她这时就会变得哑口无言。

在这两个故事中,来访者都有想和咨询师一较高下的竞争欲望,他们都希望在咨询关系中,他们是主体,希望咨询师能滋养他们的自恋,而不是他们来满足咨询师的自恋。

当然,需要再次要强调的是,这是咨询关系还不够深刻时的必然需求,等咨询关系变得充满信任时,这种一较高下的感觉就会有所松动。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多数来访者的这份竞争欲是被压抑的,所以咨询的关键不是去驯服他们的竞争欲,而是发掘并鼓励这份竞争欲。

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去外地讲课,对象都是富二代。其中有一位男孩在各方面都有想“挑衅”我的意思,故意用各种方式对我表达不屑,后来我请他讲讲他的故事,结果他说他和父亲之间有两个规律,凡是父亲做的决定,永远正确;凡是他做的决定,永远错误。这种永远比不上父亲的感觉,深深地打击了他。

后来见到他的父亲,我向他讲了他儿子的这种感觉,他很震惊,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他的勤勉努力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压力。接着这位父亲想起了一件事,那是儿子读小学高年级时,父子俩玩拳击游戏,他没有站稳,儿子一拳把他打翻在地,在他倒地的那一刹那,他看到儿子有非常失望的神情。于是他从此之后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强大的父亲,不能让儿子失望。

每个人都想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因此会生出强烈的竞争欲,想用各种方式增强自己,并想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较高下,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没有看到自己的这份需求,或者容易忽视周围人的这份需求,那时你需要提醒自己,你忽略了人性中的一大需求。

因此,我们也可以想想看,那些看到孩子或下属听话就很开心的父母或各种权威,以及真的听话顺从到骨髓里的人,是不是都忽略了这个基本人性?

强弱问题和善恶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维度和自我、关系等因素糅合在一起,会生出无数复杂的人性,这也是现实世界复杂无比的根本所在。并且,越是险恶的环境,人们越容易在乎强弱。不过,这也会引出关于攻击性的最基本问题:

我展现攻击性,就会担心被惩罚甚至被灭掉,这种担心让我觉得我的自体很虚弱,因此有了羞耻感;

我展现攻击性,发现面对我爱的人一样会有攻击性,这让我内疚,可我还是想展现我的攻击性,当真的对所爱的人造成伤害后,我有了罪恶感。

可能你听说过,东方文化是羞耻感文化,西方文化是罪恶感文化。在一些精神分析师们看来,这种说法的根本点在于东方文化压抑个性,容易造就虚弱自体,因此普遍有羞耻感;而西方文化鼓励个性,因此有了罪恶感。

在展开生命的这条路上,一个人很容易会被这两种感觉折磨。当自体虚弱时,你容易感觉到羞耻,当自体强大后,你又容易感觉到罪疚。而我认为解决这个冲突的是情感,也就是善恶。当你真切地发现,强弱只是生命的一个维度,除了这个维度,善恶维度也无比重要,特别是当你能充分活在爱与连接中时,羞耻感和罪疚感都得到了化解。

国内一位心理咨询有一个经典的治疗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位来访者非常愤怒,摔门而出,而他紧跟着出去说:“记得下次,我还在这儿等着你。”

这是非常疗愈性的时刻,传递的意思是你可以尽情展现你自己,而这一切都可以发生在我们的关系中。当然,也得补充一句,展现自己的前提是当没有严重的破坏发生时。

人性和生命虽然很复杂,但在我看来,也许它真可以用这么简单的维度来诠释。不过,简单与复杂的维度,除了我们在这两个单元一再论述的内容外,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文字、道理和思想总是简单的,而把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哲学活出来,必然是复杂的。

你敢不敢让自己活在复杂中,这真是一个根本问题。

武志红:恋爱,是我们修复童年创伤的机会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刻,儿子对父亲是既有失望,同时也有击败了父亲的。但这位父亲只看到儿子对自己的失望,而没有看到儿子的竞争欲,那我认为很可能是这位父亲并不能真的接受儿子有时比自己强的事实。

01

心理学中说,人们在恋爱时,会自动变成对方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也就是说,恋爱到深处时,双方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既互为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

这个父母不是我们的现实父母,是我们的理想父母。这个理想父母是什么样的?简单地说,理想父母就是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

在现实中,我们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与表现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父母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比较满意,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的重合度就会比较高,我们会找一个与现实父母相似的恋爱对象。如果我们对现实父母不是那么满意,就会想拥有一个与现实父母相反或互补的理想父母。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比较强,孩子可能就会想要一个温暖有爱的,能够尊重并给予自己自由的理想父母。

有的父母平时比较忽略孩子,可能孩子的理想父母就是能够关心和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

02

好的恋爱关系是我们治疗童年创伤的良。

武志红说:

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这些源头就仿佛是一个脓包,我们把那个伤痕包起来,“眼不见心不烦”。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但是,我们知道,人们经常会出于恶意去碰我们的脓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疼。只有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让他去碰触这个脓包。

于是,在无意识中,恋爱就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治疗机会。我们都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童年的创伤治好。

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一步。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的“治疗”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

03

恋爱,其实是亲子关系的。

我们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与延伸。因此,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幸福的能力。

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痛苦。

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这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感觉到幸福。

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子女的爱与分离,子女长大后就会觉得:父母应该为我们的幸福与不幸负责。就像小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的幸福与不幸是父母给的。同时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的幸福与不幸是自己造成的。

这样双方就会互相依赖,互相干涉,模糊了彼此的责任与界限,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空间。这种黏稠的关系,只会让双方彼此束缚,双双失去了自己的灵活性与生命力,双方都变得很累。

但是一些人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他们长大后,心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所以心理还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既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又想能够为对方负责。于是,在恋爱中,他们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同时又妄想控制和纵对方,这正是造成双方关系痛苦的根源。

其实,一个在童年时真正享受到现实父母之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度地寻求理想父母的爱。因为他们爱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心中充满爱的能量,有能力付出爱,并乐于付出。

04

为什么我们和某个如果想让孩子主动离开手机,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种价值感和掌控感。因为,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满足体验,要比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满足来得深刻而持久得多。人会一见钟情?这其实是因为,那个人满足我们心中的理想父母标准。

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根据自己的现实父母去寻找理想父母,作为我们的恋爱对象,并且爱上对方。

对方如果在乎我们,TA会在潜意识里知道我们的需要,并主动满足我们,给我们以无条件的爱。

当我们结婚后,双方都回到了现实。渐渐地,我们不再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同时,我们还会把对现实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对方身上。

如果我们现实中的父母比对方,我们又会以此来挑剔对方,觉得对方做不到像我们父母这样。

这其实是两个家庭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带着各自的家庭烙印来与对方相处的。虽然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但这个孩子与我们刚出生时是不一样的,TA已经被原生家庭写上了程序。

如果现实中的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我们往往也不愿意满足对方。如果双方都只想着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而自己却又不愿意改变,这样双方就会互相挑剔,于是爱变成了伤害。

虽然每个人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心态就会退行到孩童时代。但一些人变成了好孩子,另外一些人却变成了坏孩子。一般来说,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

我们只有在最信任人的面前才会变成小孩,所以最信任的人往往也伤我们最深,因为我们对他们不设防,给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机会。

05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

他心中的理想妈妈是温暖、安全而且给予他无条件的爱。

阿静正好也符合岳东“理想妈妈”的原型。她非常爱岳东,所以一开始就扮演起了岳东“理想妈妈”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无论他怎样对她,她仍一如既往地爱他。让岳东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家的温暖。

岳东幸福地对阿静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蓬荜生辉了,你让我这个破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发起了光。”

当阿静给足了岳东无条件的爱之后,岳东很快退行到了孩童时代,变成了一个“孩子”。

相处近一年时,岳东开始挑剔阿静,他不再和阿静一起做家务,相处近两年后,他对阿静的挑剔变成了嘲讽。三年后,嘲讽变成了恶言恶语的攻击。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阿静的每一个缺点,同时,他对阿静与其他男性的交往也非常敏感,经常跟踪阿静,仇视那些与阿静交往比较多的男同学。

阿静多次提出分手,都被岳东苦苦挽留,但岳东却没有去改变自己。虽然阿静依然爱他,五年后她终于还是与岳东分手了。

十年后,他再一次梦见阿静,她像往常一样给他带来了热气腾腾的生活,但她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妈欠你太多,但我什么也不欠你”。她随即转身离开了他,那一瞬间阿静的背影像极了自己的妈妈。醒来后,岳东的枕头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

06

武志红说: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对于岳东来说,只有阿静能让他念念不忘,因为她给了他无条件的爱,让他在她面前变成了孩子。

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太糟糕。“现实妈妈”欠他太多,他现在要“理想妈妈”来还债;“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现在也怀疑“理想妈妈”会一样;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现在他将它们发泄到了“理想妈妈”身上……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是“移情”,移情是心理治疗的契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利用这个契机将病人拉出无意识的阴影,将他带入光明。

但阿静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当岳东将自己的脓包呈现在她面前时,她不知道如何对这个脓包进行手术。所以她只好退却了。

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而岳东也不是个好病人,他缺乏改变的动机。

岳东的童年太悲惨,但他幸运地遇到了阿静这个最理想的恋人,愿意去扮演他理想中的妈妈。在阿静每一次提出分手时,如果他也试着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去主动改变他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会是他最重要的被拯救的机会。甚至之后如果在与女朋友分手后能改变自己,他的人生依然有机会获得真爱,从而获得拯救。

可惜他不想改变,他认为自己父母应该对他的人生负责任,而他没有责任。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

外因都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得到改变。

07

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彼此扮演对方的“理想父母”,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嫁祸到恋人的头上。在嫁祸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

这是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耐烦,从而不愿意继续给予恋人无条件的爱。要想超越这个艰难时期,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而是因为过去所产生。另一方面,恋人继续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

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是凭本能去相处,甚至一些人心理根本就不成熟,还停留在小孩的阶段,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超越。

武志红说: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次是从妈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而是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因为,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特别想得救,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努力。

只有在爱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努力,一起成长,这样,童年的伤才能够在这里得到有效的修复,而我们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得爱与自由。

参考资料:《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张德芬和武志红什么关系

关于这两个维度,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鼓励自体的增强,同时别忘了拉回到关系中来。

1、张德芬是作家,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关武志红把家庭环境称为 连接“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过渡世界” 。于情感、关系,个人成长、疗愈等。

2、武志红是心理咨询从业者,具体的说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和心理咨询作家。两人都从事作家一行列,但其业务各不相同,互相没有过来往,所以没有关系。

武志红出生年月

岳东的家庭很不幸,6岁时,在他心目中那个“无能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就爱拿我出气”的 爸爸患病了,妈妈便一直不断地换男朋友,他觉得她一点都不关心他,在她心中中,每一个男朋友似乎都比儿子更重要。岳东16岁那年,妈妈在去见男朋友的路上出车祸了。

性别: 男

年龄: 37

生日: 5月16日

星座: 金牛座

现居地: 广东广州

故乡: 河北

职业: 咨询师

公司名称: 广州日报

1992年入读 大学心理系本科

1996年入读 大学心理系研究生

武志红,男,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

曾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生理上的脓包很容易碰触,但心理上的脓包却很难。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询中心咨询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